近年来,有限空间作业事故频发,暴露出部分企业在安全管理上的漏洞。为进一步强化有限空间作业安全,国家相关部门及行业组织近期加强了对有限空间作业的规范要求,强调作业前检查、通风检测、人员防护及全程监护等关键环节,确保作业安全可控。
1、设备与防护检查:确保工具安全可靠
作业前,必须对安全防护设备、个体防护用品、应急救援装备及作业用具进行全面检查,确保其齐备且符合安全标准。若发现损坏或失效,需立即修复或更换。在易燃易爆环境中,所有设备必须符合防爆要求,避免因设备问题引发事故。
2、封闭作业区域,强化警示管理
作业区域需设置围栏封闭,并在显著位置悬挂安全警示标识或告知牌,提醒非作业人员远离危险区域。同时,建议尽量安排在白天作业,避免夜间作业因光线不足、人员疲劳等因素增加安全风险。
3、清除置换与强制通风:杜绝有毒有害气体积聚
作业前需对有限空间内的沼液、沼气等危险物质进行清空或置换。随后,作业人员应站在上风侧,打开进出口进行自然通风或使用鼓风机强制送风,确保空气流通。需注意的是,严禁使用纯氧通风,以防引发爆燃。对于单开口空间,通风设备应置于底部送风;多开口空间则需采用送、排风结合的方式,确保有效换气。
4、严格气体检测:多方位监测保障安全
通风后,需使用气体检测报警仪对有限空间进行多点检测。垂直方向需检测上、中、下三点,水平方向需检测进出口及远端两点。只有检测合格后,作业人员方可进入,否则需继续通风直至达标。
5、人员防护与实时监测:双重保障作业安全
进入有限空间前,作业人员必须佩戴安全帽、安全绳、呼吸防护设备、便携式气体检测仪、照明灯及对讲机等装备。作业过程中,需持续监测气体浓度,并保持机械通风。若作业中断,必须重新检测合格后才能继续作业。
6、全程监护与应急撤离:守护生命安全
监护人员必须在有限空间外全程值守,实时与作业人员保持沟通,发现异常立即发出撤离指令。若作业过程中出现身体不适、设备报警或突发危险情况,作业人员必须立即撤离,严禁冒险作业。
7、作业完成后的规范撤离
作业结束后,所有设备及工具必须带离有限空间,清点无误后方可关闭进出口,并恢复现场环境,确保无安全隐患遗留。
有限空间作业风险高,规范操作是防范事故的关键。企业应严格落实安全管理制度,加强人员培训,确保作业全程可控,筑牢安全生产防线,避免悲剧发生。